埃斯顿ESTUN常用机型:
中、小负载系列:
ER12、ER20、ER10-2000HI(弧焊)、ER20-2300-HI(弧焊)、EAR30-1880、ER50
高负载系列:
ER100、ER130、ER170、ER220
小型、迷你系列:
ER6、ER10(MI)
SCARA机器人:
ER3、ER4、ER6、ER10、ER20
压铸系列:
ER20-1780-F、ER50-2100-P
码垛系列:
ER60-2000PL、ER120-2400-PL、ER180-3100-PL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工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可以从事危险或精密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成为重要性堪比芯片的制造业的命脉。
在全球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也在超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产业规模为368.2亿元,到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收入将超过1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将达到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10倍,居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首位。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中国就成为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和整个制造业一样,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也是大而不强。中国7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是从海外进口的。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业的命脉早已被外资垄断。
众所周知,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工业领域起步很晚,甚至工业体系也是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数量多,规模小,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行业,其结构上的短板也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研究速度慢的一大原因。
如何靠后来者取胜,我们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用性:工业机器人是可编程的,支持多自由度运动,非常灵活,但相对不足的会是效率。相比工业自动化常见的工业应用或为客户定制的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它们是牺牲效率来实现通用性的。
2.机电性能:目前工业机器人一般能达到0.1mm以下的运动精度,抓取一吨重的物体。但相对于传统的高端设备,如高精度数控机床、激光校对设备,或者特殊环境设备,工业机器人还做不到。
3.人机合作:从工业需求来看,在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了精度、速度、重量等自动化要求后,是时候将人机合作投入到工艺中了。
4.易用性:几乎每个工业机器人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编程语言和环境,厂商也会维护自己的编程语言。而传统的大工业客户不希望机器人在几年后改变编程方式,让客户丢掉几十年的经验,重新花大价钱培训学习。基于这种机器人的易用性,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让人们在没有太多训练的情况下玩机器人,这也成为了各大厂商开始大力投入的方向。
5.成本: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开环运动机构,依赖于电机和齿轮箱的高精度配合。***厂商的关键部件大部分都是从国外买的,所以成本增加了不少。中国的元器件厂商只有真正静下心来,努力追赶国外的技术,才能打破多年的价格垄断。
6.智能:相对于目前主流市场对机器人强、快、准的需求,智能暂时不迫切,但不代表不重要。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的指挥意图,是机器人的长期发展趋势。
7.人才缺乏:近年来,国内机器人行业呈现爆发式发展趋势,大学、职校等培训机构的课程仍然滞后。虽然部分机器人厂商提供相关培训,但存在品牌针对性太强、推广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足、培训网点有限等不足。很难达成系统的教学流程,无法满足全国各地学者的需求,导致很多有志于加入机器人行业的人没有办法学习。
打破垄断势在必行。
近两年来,由于半导体短缺、疫情影响、供应链限制等原因,垄断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四大家族”(加上库卡)盈利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加快了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
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2日,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1.4万家。近两年,新型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国内不少龙头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一、埃斯顿:总市值222.71亿。
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主要依靠自主技术和零部件,其自主核心技术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现已量产销售。
二、科大讯飞:总市值957.62亿元。
公司的导医机器人为院内患者提供导航、导医等服务,减少了导医人员的重复问诊工作,实现了患者的合理分流,改善了就医体验,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三、新松机器人:总市值177.5亿。
经过在机器人领域的多年发展和深耕,公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力感知、力控制、传感等创新技术与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率先研发出一系列新型工业机器人。
四、哈工智能:总市值63.31亿。
公司围绕工业机器人进行了深入布局,初步实现了包括上游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和下游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应用业务是公司的根本,***贴近市场和下游客户的需求。
了解更多信息可点击咨询:埃斯顿一站式综合采购平台